國民.JPG (9328 bytes)

  19世紀中葉〈浪漫時期末〉~20世紀初

我在兒時就浸在俄羅斯民歌奇妙的美當中,於是我熱情的獻身於俄羅斯精神的表現。總之我是個徹頭徹底的俄羅斯人〞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~~~柴可夫斯基  

   
 

音樂特色:

民族思想勃興,各國分別從本土音樂尋找靈感,將鄉野村謠、傳統故事寫進音樂中,使得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皆可創作自己的藝術,不用再受西歐國家控制,且這些音樂不但 整合了民族感情更造成帝國主義統治者莫大的恐慌 。
 

 
 

代表人物:
 

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tch Tchaiovsky

出生:俄國烏拉爾渥特金斯

年代:1840.5.7~1893.11.6

生平、音樂:

1854年時自己開始學習作曲,並學鋼琴,但卻被父親送到法學院唸書。1854年母親因為霍亂去逝。1859年自法律學校畢業,到法院工作。1863年辭去司法部工作進入聖彼得堡音樂 學院。1865年自音樂學院畢業,開始教學與創作生涯。1869年開始寫《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》。1874年完成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﹝此曲本來要獻給魯賓斯坦但被魯賓斯坦批評得一無是處,柴氏一氣轉獻給畢羅〈Hans Van Bulow即李斯特的女婿〉﹞。1876年和梅克夫人展開一段精神之戀,柴可夫斯基替梅克夫人作曲,兩人彼此的魚雁往返也達到1100封。1877年瘋狂女學生Antonina Milyukov以死相逼,柴可夫斯基只好和Antonina結婚,但不久即告分居。1878年辭去音樂院的教職,前往瑞士及義大利等清靜的環境專心作曲。1879年歌劇《Evgene Oniegin》在莫斯科上演。1882年以《A小調三重奏》〈op.50〉獻給逝世的魯賓斯坦〈魯賓斯坦逝世於1881年〉。1885年開始指揮。1890年,梅克夫人破產,停止對柴可夫斯基每年六千盧布的資助,使得柴可夫斯基大受打擊,從此一蹶不振。1892年演出《胡桃鉗》失敗,使他出走柏林。1893年《悲愴》交響曲大獲成功。首演二個月後過世,一說為〝霍亂〞,一說為〝自殺〞,另一說為〝與外甥同性戀被揭發,而被地下法庭判服毒自殺〞。
 
柴可夫斯基由於他的個性優柔寡斷,根本不懂得如何建立人際關係,從此寄情於音樂世界,柴可夫斯基因為他說話尖酸刻薄而得罪不少人。他批評韓德爾〝極不入流... 談不上半點趣味〞”,又說理察•史特勞斯〝缺乏天份的程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〞;日記中亦曾提到〝我今天彈了無賴布拉姆斯的作品,唉,他真是個缺乏天份的渾蛋!〞天性憂鬱、孤獨,因此他的樂風常含悲觀色彩。一般人稱他為〝悲愴的音樂家〞。柴可夫斯基流暢的旋律線條是柴科夫斯基音樂魅力之所在,配合上他對樂器的處理及發揮, 使他的音樂經常給人連綿不絕的感受。柴科夫斯基遺留下來的作品為數龐大, 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賞到的樂曲如:十一齣歌劇中的二齣,六 首交響曲其中後三首,三首協奏曲(鋼琴、小提琴及為大提琴 作的「羅可可主題變奏曲」),三齣芭蕾舞劇以及六、七首如 序曲、幻想曲之類的管絃樂作品。室內樂曲則包括三首絃樂四 重奏曲中的一首,一首鋼琴三重奏曲,一首絃樂六重奏曲。

 
 

安東寧•德佛亞克 Antonin Dvorak

出生:奈拉何士夫

年代:1841.9.8~1904.5.1

生平、音樂:

他為農家子弟,後來被屠夫收為徒弟。1853年受音樂教育到了12歲才正式開始。1857年時到布拉格,就讀〝布拉格風琴學校〞,畢業之後開始教學生,並遊走於各樂團間演奏中提琴。1860年寫鋼琴小品《E大調波卡舞曲》。1861年歲完成《A小調弦樂五重奏》。1862年《A大調第一號弦樂四重奏》、管弦樂《嘉洛舞曲》及鋼琴曲1872年時以清唱劇《聖歌》(Cantata HYMNUS)中的《The heirs of the White Mountain》首度獲得大眾的激賞,兩年後以一首交響曲奪得了奧地利國家獎,並認識到評審員布拉姆斯與漢斯利克,布拉姆斯寫信向一位的出版商薦舉德佛札克,出版商也真的出版了,結果佳評如潮,緊接著就是膾炙人口的《斯拉夫舞曲》的出版。1873年結婚,幸福美滿,出任布拉格聖阿達伯特教堂風琴師。1882年母親去逝。名氣漸大,到英德訪問。1892年帶全家到美國,擔任〝國立音樂院〞的院長,在美國5年中創作許多重要作品,在美國期間也大力鼓吹美國人自己應該發展出具有自己風格的音樂。他注重美國的黑人歌謠與印地安人的音樂,並將這些元素也運用在作品中。1893年紐約卡奈基音樂廳演出《新世界交響曲》。 1895年返回故鄉。1896年完成四首交響詩:《水魔》、《午時女巫》、《金紡車》及《野鴿》。1901年升布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。1904年積勞成疾腦溢血過世。

著名作品:《新世界交響曲》、《金紡車》、《G小調第一號斯拉夫舞曲》、《E小調第二號》、《斯拉夫舞曲》;《幽默曲》、《悲歌》鋼琴三重奏曲、《美國》《 弦樂四重奏曲》、《新世界》交響曲...等。

德佛札克成一度對華格納的音樂非常著迷,但是,差不多在他成名的那段時間,他也逐漸擺脫了作為華格納風格的跟隨者的傾向,而開拓出自己另一條民族風味的寫作方式。德佛札克將東歐的一些地方舞蹈的風格,溶為他創作的素材,像是波希米亞的舞曲、斯拉夫舞曲等等。德佛札克的創作種類很豐富,包括創作清唱劇、彌撒、神劇等等,最擅長的是弦樂器的作品。他是代表捷克國民樂派的最重要音樂家,被視為捷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三巨頭〈史麥塔納、德佛札克、揚納捷克之〉